多个平台骗取贷款判刑标准及法律后果解读

SEO999 1 0

最近有粉丝私信问,如果同时在好几个网贷平台搞虚假贷款会被判多久?这事儿可千万不能碰!今天咱们就结合《刑法》具体条文和真实案例,聊聊跨平台骗取贷款的法律后果。文章会从立案标准、量刑档次、常见诈骗手段三方面展开,最后还会给理财用户提几个避坑建议。

说白了,同时向多个平台搞虚假贷款,可能触犯贷款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两种罪名。关键区别在于有没有非法占有目的——比如编造虚假借款用途后直接卷款跑路,大概率会被定诈骗罪;如果只是夸大收入想多借点钱周转,最后还不上可能算骗取贷款罪。

举个例子:张三用PS的工资流水在6个平台借了80万,按时还了3个月突然失联,这种基本会被认定诈骗;李四用假合同借了50万,但每月都在还利息,最后因疫情破产还不上本金,法院可能按骗取贷款罪处理。

根据《刑法》第193条,法官主要看三点:诈骗总金额、平台数量、资金用途。比如同时骗了3个平台,每个平台20万,总金额60万属于“数额巨大”,基准刑就是5-10年,但要是其中20万用于公司经营,可能减刑1-2年。

这里有个容易混淆的点:金额判定不是简单相加!比如在A平台骗了30万未还,B平台骗了20万已还10万,实际认定金额是30万+(20万-10万)40万,属于“数额较大”的5年以下量刑档。

千万别觉得多平台作案能分散风险,实际上骗贷平台越多处罚越重!特别是出现以下三种情况:

1. 伪造官方文件:比如伪造央行征信报告、房管局产权证,这类行为直接升档量刑,原本5年的可能判到7年

2. 形成产业链:帮人批量PS银行流水、教唆他人骗贷,即便没直接拿钱也会被定为共犯

3. 挥霍资金:要是把贷款拿去赌博、买奢侈品,就算有还款意愿也会加重处罚

作为经常和贷款打交道的理财人,特别提醒两点:

多个平台骗取贷款判刑标准及法律后果解读

• 别帮人“刷流水”:有人让你提供账户走账,说是包装资质好贷款,这很可能构成洗钱罪!有个案例是帮朋友转过3次账合计15万,结果被判了9个月

• 警惕“包装费”套路:黑中介收钱时说能美化征信,出事立马甩锅。去年有个粉丝交了2万“服务费”,结果被骗去搞虚假材料,最后钱没贷到还吃了官司
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现在大数据风控厉害得很,跨平台借贷记录银行都能查到。与其想着钻空子,不如好好养征信,用正规渠道融资。万一真遇到资金困难,主动和平台协商延期还款,比搞歪门邪道靠谱多了!